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398prqmgg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中国京剧---国粹艺术是我心中的挚爱。作为一名票友能参加“和平杯”京剧票友大赛,是我的追求与梦想。京剧艺术以其独有的魅力令我如痴如醉,经过老师们的教诲和我的不断努力,终于在“第八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”中荣获一等奖,获中国京剧十大名票荣誉称号。当梦想成真的时候,我思绪万千、百感交集,多少年来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。 记得小时候常听父亲讲:爷爷家里有个戏园子,父亲自幼喜爱京剧艺术。1958年父亲被错划成右派,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农村接受改造。童年,我的耳边总有父亲拉京胡、唱京戏的声音,我受熏陶也会哼唱几句《红灯记》。父亲看我天赋不错,就挤时间用爷爷留给他的唯一一把胡琴,为我吊嗓子,教我唱样板戏。在我儿时的心中,就播下了一颗京剧的种子。虽然那时家境贫寒且有“政治压力”,但全家依然乐观面对。我们经常聚集在家中和邻居们唱样板戏,我唱《红灯记》李奶奶那段“十七年……”,大家都喜欢听,都夸我有一副好嗓子。每逢年节我都要为村里人唱上几段样板戏,丰富当时落后的农村文化生活。儿时的演唱也为我后来正式登台,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1979年父亲平反、复职,我也参加了工作、成立了家庭,整天忙于工作和家务,也就逐渐把唱京剧的时间挤没了。 2001年企业改革,我下岗之后自谋职业。为了生计、供孩子读大学而过度劳累,身患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,卧床40多天。病痛不仅使我精神恍惚,更有极度的失落感,常以泪水相伴,对生活失去了自信心,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。经过积极的治疗,在亲人的呵护和朋友们的关怀下,我的病情逐渐好转。有一位热心的同事,看见我疲惫虚弱的样子深表同情,建议我说:“你的嗓音条件那么好,应该上票房学京剧去,唱唱戏对你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。”她的一席话提醒了我,使我茅塞顿开,激起了我对儿时梦想的憧憬。 当年冬天,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参加了我们敦化的票友协会。会长高俊峰老师是一位评剧艺术家,他根据我的嗓音条件和我本人的意愿,决定让我专工京剧老旦。开始,我很紧张、很迷茫,不知如何是好?经过一段时间,在老师和戏友们的热心帮助下,我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而且成了我的精神支柱。学了不到一个月,我便参加了延边州京剧协会年终总结演出,我汇报的是清唱《遇皇后》,博得全州戏迷的掌声鼓励,还受到会长的认可,并说我是一块好材料,列为全州重点培养的对象。高老师的身体原本虚弱,为了给我排戏,常常是汗流浃背。在老师和戏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,2002年我以《杨门女将·巡营》一折,参加了吉林省京剧票友大赛,获优秀奖,在我票戏的道路上开了个好头。 从此以后,我信心倍增,觉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。为了唱好京剧,自己开了一家洗衣店,既有了经济来源,又有了练功场所。京腔京韵伴随我的每一天,左邻右舍都羡慕我,说我活得潇洒,我也为此感到自豪。 2003年夏天,在吉林市纪念牛子厚先生(富连成科班创始人)的演出活动中,巧遇老旦泰斗李多奎大师的亲传弟子——吉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重华老师。我见到了期待已久的老旦名家异常兴奋,也许是我的真诚、执着和勤奋感动了老师,从此,我可以跟梦寐以求的专业老师学戏了!李老师家在长春,距敦化300公里,我受经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,多数是晚上在家里用电话跟老师求教,长途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,后来老师为了给我减轻经济负担,定期来敦化,到家里给我上课,耐心细致地给我讲刻画人物、韵腔念白、手眼身法等等,老师口传亲授,一字一句、一招一式地教我《岳母刺字》、《赤桑镇》、《八珍汤》和《钓金龟》等戏。通过学戏更促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 ,虽没有隆重的拜师仪式,只有师生合影、鞠躬敬礼、赠送鲜花这样简单的拜师仪式,但更增进了师徒感情。我已经成为李重华名副其实的亲传弟子了,我在京剧艺术的沃土中得到了园丁般的培育 。 2004年12月,我以《钓金龟》一剧参加了“东北三省京剧票友大赛”,荣获三等奖。紧接着收到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邀请函,让我参加“梨园擂台”栏目的录制。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终生难忘的两位好朋友:一位是天津的名票范湖先生,另一位是哈尔滨的票友王彩玲女士。我们三个人都有共同的心愿:一起报名参加“和平杯”大赛。为了使我尽快地提高演艺水平,出身梨园世家的范湖先生给我引荐了李多奎大师的亲传弟子——专门研究老李派艺术的专家、老旦表演艺术家何佩森老师。当时,何老师正好是中央电视台“梨园擂台”老旦组的评委,他看了我的演出之后,现场给我点评。演出结束后我请何老师签名、合影。经范先生的努力,何老师终于收下我这名学生。我有幸能得到三位艺术家的教诲,既荣幸又愧疚,心理承受的压力也就更大了。 2005年我第一次去天津,向何佩森老师登门求教,学的是李派名剧《望儿楼》和《打龙袍》。何老师系统地给我讲了基础知识:吐字归韵、声腔的运用、尺寸劲头、抑扬顿挫等。我非常珍惜每次去天津向老师学戏的机会,我把老师讲课内容都录成了磁带,回到家里反复聆听,并对照老师的专著《梨园声韵学》找自己的不足。何老师为我的唱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。 京剧艺术使我着迷,也使我在经济和精力两方面都做了超负荷的付出。为了早日能参加“和平杯”大赛,我先后购买了磁带、光盘、书籍、行头、摄像机、数码相机、电脑等。录音机、随身听和MP3听坏了好几台,花掉多年积蓄的几万元。为了得到更多的舞台实践,开阔视野,切磋技艺,2006年春,我到锦州参加票友节演出,并与好友王彩玲、明晓东、白洪亮等组织的,由哈尔滨、牡丹江、佳木斯、鹤岗、富锦、长春、吉林、敦化等八个城市的票友筹办的五场演出,仅在牡丹江一地就演了两场,观众的反响非常好。
当年,在敦化举办的中国京剧票友节,对我更是严峻的考验,通过学习、观摩、展示,丰富了我的舞台经验,开阔了视野,同时也检验了我的实力,我下决心,努力拼搏,立志参加“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”。 李老师根据我的嗓音、表演等各方面条件,为我选择了参赛剧目《八珍汤》片断。老师拖着病痛的双腿,教我跑圆场、跪步、蹉步、卧鱼、水袖功等,反复为我做示范。可我的基础太差了,学起来有点困难,老师十分焦急。我看到老师锲而不舍的真诚,忍不住流着泪安慰老师说:“您别着急,给我点儿时间,相信我,一定要把这场戏拿下来!” 为了完成我对老师的承诺,给自己制定了刻苦的练功计划,从严要求。练跪步把膝盖磨出了血,脚起了泡,手腕也练肿了,每天练功累得我都爬不上床,嗓子也沙哑了。苦啊!难哪!这到底是为了啥呀?实在熬不住了,有多少次真想放弃!可想到老师们在我身上注入的心血和对我的殷切期望,想到了“和平杯”,无穷的力量立刻涌上我的全身,我咬紧牙关坚持下来。我深深理解了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这句话的内涵,同时也体会到那些成功的艺术家们,他们在艺术道路上付出了多少心血呀!
2006年,我报名参加了“和平杯”第届中国京剧票友大赛,在吉林省京剧院和省京剧协会的大力支持下,我很顺利地通过了初赛、复赛,并终于进入了决赛。10月11日,李重华老师特意陪我来到戏曲之乡天津参加决赛。到了天津真是大开眼界,天津市政府和市民对大赛特别重视,隆重的开幕式给天津增添了节日的气氛,体育馆聚满了数千人。各界领导、艺术家、专家评委、各届大赛名票、全国各地票友都来到这里参加这次盛会。按赛事程序,17日第四场决赛,我是第8号选手。李重华老师带着病给我把场、化妆、穿服装、搭架子,并语重心长的叮嘱说:“你要把握这难得的机会,不要背包袱,咱能进入决赛就已经圆梦了,能正常发挥就行了。”老师的一席话使我极度紧张的情绪缓解了许多,我终于登上了期盼已久的、高雅的艺术殿堂——天津中国大戏院的舞台。
随着文武场的乐曲声我进入了状态,第一句二黄导板就博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掌声。这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勇气,并把我带进了剧中,当我唱到“孙淑琳苦海无边”时有些泣不成声了。此时,剧中人物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,都静静的在观看我的表演。接下来的圆场、跪步、蹉步、水袖花和卧鱼都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以及专家的好评。演出结束后,老师们和票友朋友们,都纷纷前来祝贺,祝贺我演出成功。 19晚上,当我捧着奖杯和荣誉证书走上舞台的时候,心潮起伏,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。几年来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我的心头;这奖杯饱含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;饱含着各级领导对我的关怀和鞭策;饱含着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和厚爱;饱含着亲人的支持与理解;更饱含着我多少年来含辛茹苦的全部付出。我想:幸运和机遇,总是成就有追求的人,成就拼搏进取、不懈努力的人。有耕耘就有收获,我所得到的荣誉,大于我的付出,我是一个幸运的人!拿着这沉甸甸的奖杯,平复了我心灵的伤痛,即增加了压力又增添了动力,为了我挚爱的京剧,为了保持“和平杯”的荣誉,我今后要一如既往、永远奋进! 大赛结束后,李老师、何老师又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:“这金奖的桂冠已经戴在你的头上了,这是你的荣耀,也是你的起点,你应更加努力刻苦地学戏,虚心做人,不能骄傲!你要用心去呵护这来之不易的荣誉。艳波,永远记住‘天道酬勤亦酬痴’啊!”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